2024年4月16日
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习近平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24年4月17日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习近平2020年5月11日至12日在山西考察时的讲话
2024年4月18日
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习近平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
2024年4月19日
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习近平2022年1月26日至27日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2024年4月20日
中国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愿同各国一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和而不同,倡导美美与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2021年9月15日致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的贺信
2024年4月21日
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习近平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的讲话
2024年4月22日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2024年4月10日会见马英九一行时的讲话
2024年4月23日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4年4月24日
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习近平2023年4月3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年4月25日
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近平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年4月26日
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4年4月27日
要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习近平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
2024年4月28日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习近平2017年7月13日对鼓浪屿申遗成功作出的重要指示
2024年4月29日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让文明的雨露滋润社会,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习近平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
2024年4月30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习近平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